新闻动态
马宝是秦王孙可望麾下的大将,为何在内讧中倒戈投向了李定国呢?_李自成_阵营_广西
马宝是明末清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将领。他的经历充满反复,既出身农民军,又曾为南明效力,后来投降清朝,最终又随着吴三桂起兵反清。这些反复无常的举动让他获得了“当世吕布”的称号。
1657年,南明爆发了孙可望与李定国之间的严重内讧。孙可望掌握了超过二十万的兵力,而李定国则仅有三万多的残兵,形势极其不利于李定国。然而,马宝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出人意料地选择支持李定国,加入了反对孙可望的阵营。这个决定显得非常突兀,因为他一贯以变幻莫测、力大无穷著称。那么,是什么促使马宝选择站在李定国这一边呢?
马宝出生在明末陕西隆德,少年时便展现出过人的体魄与胆气。家境贫寒的他自幼放羊,有一次,一名牧羊人因贪图一只羊,欺负了年幼的马宝,抢走了他的羊。愤怒之下,马宝一拳将这名成年男子打死。有人将此事举报给官府,马宝被抓捕。官府审讯时,马宝机智地辩解:“我不过是一个未成年孩子,怎能杀得了一个成年人?”官员们见他确实年少,心生疑虑,认为马宝可能并非凶手。案情未明之下,马宝被暂时关押,监狱里正好关有一名农民军首领,二人因缘结识,马宝帮助他卸掉枷锁,二人一同逃出监牢。马宝由此加入了农民军,踏上了历史的舞台。
展开剩余77%在与官军的激烈冲突中,马宝逐渐崭露头角,最终加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,并开始获得声誉。李自成灭亡后,马宝并未加入李自成的嫡系部队,而是一直游走在两广的明军阵营。关于马宝的历史记载有很多不同版本,尤其是在李自成死后,众多关于他行踪的传言纷繁复杂。唯一较为确凿的记载是,马宝在永历朝廷开始任职,并在该朝廷中逐渐获得了较高的地位。
1649年,马宝因战功被永历帝封为安定伯。随后,清军逼近广东,马宝带兵护卫永历帝撤退至广西梧州。此后,马宝又被派往广东抗击清军,直至永历朝廷撤入贵州,马宝因兵力不足,撤退到广西山区,继续坚守抗清斗争。
1652年,李定国率军攻入广西,马宝加入了李定国的阵营,并参与了桂林等地的攻防战,凭借勇猛善战,屡立战功。1653年,李定国欲联手郑成功击败广东的清军,进而夺取整个江南,马宝也参与了攻打肇庆的战役,但由于郑成功与清廷议和,李定国在肇庆战败,不得不退回广西。战败后,马宝带领残部撤入湖南,这时他脱离了李定国的阵营,加入了孙可望的阵营。
在孙可望麾下,马宝因其出色的战斗力和勇武精神,获得了孙可望的青睐,成为其得力助手,位列白文选、冯双礼等大将之下。马宝与军中诸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尤其是与白文选和马进忠等人亲近。马宝的军事才能和忠诚,使得孙可望逐渐信任他,并给予了极高的职位。
孙可望与李定国、刘文秀联手,在云南建立了强大的反清基地,为了更好地整合反清力量,孙可望提出了与南明永历朝廷联合抗清的主张。虽然孙可望具备强大的军事资源,但他的野心逐渐暴露出来,他想取而代之,篡位称帝。这一举动引发了李定国的强烈反对,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。
李定国的坚定忠诚与传统的忠君思想使得他一直效忠永历帝,孙可望的称帝之心让他不齿,并且决定反对孙可望。随着李定国与孙可望的矛盾升级,马宝选择站在了李定国一方,并参与了反对孙可望的集团。马宝内心对大明王朝皇室的敬仰,使得他无法接受孙可望自立为帝,最终毅然决定背离孙可望。
1657年,孙可望率大军进攻云南,马宝作为孙可望的亲信,原本执行袭击昆明的任务。但在进军途中,马宝暗中向李定国通风报信,并且放火烧毁沿途的房屋以传递警报。孙可望的部队最终未能攻占昆明,而在与李定国的决战中,马宝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物。
当孙可望的大军在曲靖溃败时,马宝迅速反应,带领自己的部队支援李定国。最终,孙可望的军队被彻底击败,马宝被永历帝封为淮国公,因而名声大噪。
马宝的反复无常和改变立场,使得他被后人称为“当世吕布”,但在南明的这场大内讧中,他却选择支持较弱的李定国,而非孙可望,令人费解。分析原因,首先是马宝心中深深植入的忠君思想,毕竟即使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也始终认为明朝是正统。而马宝在永历朝廷中获得的职位和荣誉,无疑使他对朝廷产生了忠诚感。其次,马宝与军中的好友有着深厚的感情,这些关系促使他坚定支持李定国,反对孙可望篡位。此外,孙可望的野心和挑起内乱的行为,最终让马宝等人选择与李定国并肩作战,成为南明历史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